大众对心血管疾病常有哪些误解?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,高血压患者应注意哪些情况?1月7日,诺华携手心血管领域权威专家正式启动心血管疾病教育专家联盟,多方共同探索多元化的疾病教育模式,助力提升公众的心血管疾病防治理念。为帮助公众建立科学的心血管疾病认知,南都记者专访了广东省人民医院、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门诊部主任谭虹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心血管疾病是一个生活方式病。不论是否发现心血管疾病,在生活方式上有潜在高危因素的大众,要及时摒弃吸烟、过量饮酒、熬夜等不良习惯,在发现病情后要坚持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。” 谭虹还温馨提醒,“时值冬季,广大患者要更加积极地测量血压、及时掌握个人健康情况,并及时请教医生,坚持药物治疗。”
心血管疾病可早干预早治疗
需坚持服药并配合健康生活方式
“许多人认为,心血管疾病是一个没有什么感觉的疾病,等到发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后,才去做检查。”谭虹提醒道,“没有感觉即代表心血管健康”实际上是一个误区,“早发现、早干预”可以避免血脂高、血压高、血糖高、尿酸高等问题。
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》显示,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仍高居榜首,2019年农村、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6.74%和44.26%,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。谭虹建议,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应定期去做心血管方面的体检,“其实流程并不复杂,做常规的验血、心电图、心脏超声等等检查,就可以发现很多问题,然后由体检医生判断是否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。”
“管住嘴、迈开腿,是改变不良生活方式、防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。”谭虹说。心脏疾病是一个“生活方式病”,不论是否发现心血管疾病,在生活方式上有潜在高危因素的大众,一定要及时干预,避免吸烟、大量饮酒、熬夜、摄入过量盐分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发现心血管疾病之后,患者应怎么做?谭虹认为,遵照医嘱服药是康复的关键。不少心血管患者对于服药存在误解,不少患者不想过早吃药,认为越晚吃药越好。而另外一部分患者则认为,多吃药可以让病情更稳定甚至恢复得更快。
“心血管疾病大部分都是慢性病,尤其像冠心病、高血压,是需要长期管理的。其中,管理就包括用药的剂量、怎么吃、吃多长时间等药物治疗方案。”谭虹强调,心血管疾病患者一定要在生活方式改变的前提下,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,并长期坚持治疗方案,才能够减少心血管疾病急性的危险事件发生。
谭虹在心血管疾病教育专家联盟启动会上聆听参会专家的分享。
减少心血管病患者的病情波动
长效药物有利于提高依从性
药物依从性常被视为“老大难”问题,谭虹在诊疗过程中注意到,不少新药物的引进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,改善了治疗效果。“以降血脂的药物为例,大多数的慢性病都是通过口服药治疗的。以往患者需要每天服用一次,而现在出现了皮下注射的针剂,两周、一个月或半年注射一次即可达到疗效。”
谭虹表示,如果患者需要长期服药,医生通常会用一些长效药物,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,“一天只吃一次药总是比较方便,也比较容易记住,所以无论是高血压、冠心病还是糖尿病等,都建议首选长效的药物。”其次,医生可以选择比较稳定的、能起到持续作用的药物,以减少患者的病情波动。“如果服用降压药能够达到平稳降压的效果,患者觉得自己的情况非常稳定,他便更愿意坚持下去。反之,在服用某种药物后患者血压波动过大,则容易对药物产生不信任感,如此一来药物依从性反而会降低。”
此外,谭虹还提供了不少简便易操作的小技巧,来辅助患者规律、按时服药。“患者可以用药盒将每天所需服用的药提前分装好。另外还可以采用智能手机APP、设定闹钟、在日历本上做记号来提醒服药。同时,患者家属也可以定时督促患者服药。”
与会医生就如何将心血管疾病知识的科学性和普适性联通、转化进行了讨论。
时值冬季
患者需及时监测血压、调整用药、防寒保暖
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,谭虹提醒广大患者,即使平时血压控制得很好,一旦进入冬季,仍然容易出现血压升高等病情变化。因此,在冬季时,患者一定要比在夏天更加积极地去测量血压,“患者病情稳定时可能一周测一次血压即可,但在冬天我建议患者多测两三次,这样能更及时地掌握个人的血压情况。”谭虹说。
其次,正是由于冬季期间血压易波动,患者更要坚持药物治疗,避免漏服药物。另外,谭虹表示,若患者血压出现不稳定的情况,应及时请教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治疗方案。
最后,谭虹提醒道,适当的保暖措施是非常必要的,即使在广州这种气温相对温暖的城市,高血压患者对于温度的反应仍较为敏感,尤其当寒潮来临时,更加要做足家中的保暖措施。“睡觉的时候可以用电热毯,若有条件可以开暖气来提高室内温度,以此减少心血管疾病患者对季节温度的反应。”
采写:南都记者 杨晓彤 曾文琼 王道斌
图:主办方供图